观点视点

王义中:人文社科领域的学习需要大量阅读

日期:2018-10-16阅读:5999

学术研究的确是件折磨人的事。时间长了,才意识到,一篇好的文章90%在于其思想性,在于是否是问题导向,而形式化的东西(例如方法)只是依附于思想性。因而需要经常思考,需要不断啃文献,不断读书积累。人文社科不同于理工科,理工科需要聪明才智,而人文社科需要努力,需要多积累,积累多了,才会有思考的基础。——浙江大学工程师学院互联网金融分院副院长王义中


微信图片_20180521154839_副本.jpg


本文为2012年出版的《人民币汇率定价机制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的后记。

66aa24647a94f1fcd8d75e3826bca1a.png

原文如下:

高考时,父母亲建议我读师范类学校,但当时的我却异想天开读起了经济学,一心想与教师不扯上关系。本科毕业后,曾试图去工作,但发现这个社会似乎与我想象中的不一样。研究生读了3年左右的金融,激起了我研究的热情。在浙大经济学院的3年博士生生活和2年的博士后工作,让我对学术研究和从事教学工作彻底死心塌地,年轻时的梦想已经随时间而去。从看到经济现象、发现经济问题,到解释现象和解决问题,最后是论证,并从不同的角度反复思考。在这一个过程中,让我学习到了很多东西,得到了乐趣。我想,坚持下去......

在浙江大学教师个人主页上写上上述文字时,博士已经毕业2年多,博士后也出站了。时常回想自己的个人经历,感叹人生总是充满着意外和未知。翻开本科时的照片,才发现那时的我是多么地懵懂和迷茫。从自己没有想过要做大学老师,要从事学术研究,到竟然走上了这条道路,并且义无反顾地在坚持着,在努力着。是命运,是机遇,是自身的努力和坚持,我想,或许都有吧。

博士后要出站时,某晚曾在导师办公室里同他长坐聊天,与导师将近5年,影响我的不仅是他的学术素养,更多是他的人格魅力和为人处世的方式。依稀记得导师说:高校里收入虽然低一些,但相对比较自由,而金融机构里收入高些,但工作会较忙,看你想过什么样的生活了。当然,那时我内心向往的还是留在高校,虽然几经波折,但最后还真的留下来了。的确,从事学术研究需要经得住业界高薪的诱惑,需要耐得住寂寞。读博士阶段每个月领到的是345元的生活费,在杭州这个“天堂”般的城市,想生存下来几乎是不可能。无奈之举,只得每个学期到一些学校去上些“游击课”赚取自己的生活费,那段时间虽有些艰辛,但走过来之后,才发现那些经历也是我人生难得的一笔财富(2012年9月开始,浙江大学博士生的生活津贴已提高到每个月至少2600元)。    

学术研究的确是件折磨人的事。统计这么多年自己的投稿经历,发现被杂志社拒绝的概率差不多65%。开始阶段很受打击,很失落,失去方向感,但被拒次数多了,屡战屡败,反而习以为常和心安理得了。或许正是因为电脑里的那些被“烂掉”的文章,让我更清楚好的研究究竟是什么,该如何提高,该如何完善,这种“试错”的过程大概也是研究的必经阶段吧。时间长了,才意识到,一篇好的文章90%在于其思想性,在于是否是问题导向,而形式化的东西(例如方法)只是依附于思想性。因而需要经常思考,需要不断啃文献,不断读书积累。人文社科不同于理工科,理工科需要聪明才智,需要躺在地上,望着天空,思考苹果如何从树上掉下来落到自己头上了(当然,这是牛顿),而人文社科需要努力,需要多积累,积累多了,才会有思考的基础。

得益于自己在读书期间阅读过国际金融领域的那些经典文献,才开始慢慢对汇率问题有了一定认识和思考能力。很多时候为自己一个好想法而兴奋,又有为否定自己的想法而彷徨。最快乐的时候或许是有了一个很好的想法。经历痛苦的写作过程后,看到自己文章被杂志社出版了。我会“端详”杂志很久、很久,甚至睡不着。自己被反问过很多次,也问过自己:学术研究到底有何用?文章发表就“有用”了?思考了这个问题很久,还没有找到完全令自己满意的答案。但至少我知道,与多年前的那个我相比,我认识世界,看待问题,分析问题的角度和能力都与之前大不相同了。或许是高校里的教学工作迫使我要去积累一些东西,需要传授一些理念给学生,也或许是因为学术研究让我思考问题比之前更严谨,能够找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了。

读书期间,尤其在留校工作后,也做过很多调研,开过很多会,走过很多企业。这一过程中,我逐渐领会到,实际部门不会过于关注理论,而只关注该如何去执行、去实施,并取得理想效果。所以学术研究能力高,并不意味着能够在实践中应付自如,但这并不意味着学术研究对实际没有用,理论的魅力在于能够为实践找到一个普适性的规律。很多学者在学术界和实务界都能够挥洒自如,就在于把规律性的理论有效应用到实际部门,而同时又把从实际部门观察到的直观现象总结成为规律性的理论。

沉淀了很久,现在终于有时间和机会将博士论文的其中一小部分拿出来出版,很多内容更凝聚着导师的智慧,凝聚着评审专家和答辩老师们的智慧。当然,我们知道,有很多地方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很多观点和结论只适用于学术讨论。所有这些我们将会在后期的研究中进一步改进和提升。

一个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那些对你产生很大影响的人,他们的行为和思想,他们的价值观,尤其是他们提供的帮助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会改变你的人生轨迹。到目前为止,伴随我的学术经历,我有幸遇到了我人生中的几位伯乐,牵引我的学术成长。把我引到学术之路的老师,点点滴滴关心、言传意会的老师,助我研究转型的老师,让我能够更微观思考问题的老师……虽然我不是千里马,但我每取得的一点点小成绩,都离不开他们的交流、他们无私帮助和支持。对于他们,任何多余的言词都难以表达感谢,所以只有把这份感激之情藏在内心深处,载入自己的人生轨迹中,去体会,去珍惜。

2011年9月的某一天,到港大图书馆自修,坐下来后不久,一位全身穿着黄色衣服的光头学生坐在了我的旁边,联想到前不久听说香港有个佛教学院,我想这位肯定是位“和尚学生”或者“学生和尚”?忽然间,我感到无比地心静,一边听着轻音乐,一边读着文献,一边思考着,感觉这世界真的很美好。若干年后,当回忆起在香港大学的三个月,除了那些人、那些事外,我想,浮现在我脑海中的一幅情景就是同一位和尚一起上自修。想一想,是多么惬意的一件事啊。

 

     ——谨以上述文字记录自己的学术生涯。虽然离国内和国际顶尖研究还有很大距离,但毕竟已开始迈出了国际化这一步。天道酬勤,不是吗?我在努力着。

                          王义中,2012年11月于浙江大学玉泉校区


d52a2834349b033b7520d7761cce36d3d439bdf5_副本.jpg

人物简介:

王义中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浙江大学经济学院获博士学位、博士后。现为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曾在浙江省舟山市金融办挂职任副主任(2015-2017)。被评为浙江省优秀博士后(2011),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培养人员(2013),全国金融系统青年联合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2014);研究成果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2010),浙江省第十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14)等荣誉。在《经济研究》、《Pacific-Basin Finance Journal》等期刊发表论文,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等。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为数字金融(含互联网金融、大数据金融、区块链等)、公司金融(含公司投融资研究、投资银行)、资产管理(含实证资产定价、量化投资)、宏观金融(含国际金融、货币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