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视点

金雪军、朱玉成:数字经济治理模式助力疫情后经济复苏

日期:2020-06-09阅读:98

导语:在此次新冠疫情期间,基于数字化的智能应急管理系统对疫情防控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随着线上消费、云平台、大数据分析、工业互联网等智能化技术与商业模式不断涌现,我国将有可能实现全球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数字化沉淀。以此次疫情为镜鉴,构建与数字化、智能化管理思维相协调的社会治理体系,运用数字科技赋能疫情防控,释放数字化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成为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企业的共识。

    以数字赋能,让万物互联,正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新“密码”。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这些技术交叉融合,构成一个新技术生态,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底层逻辑从物到数、从劳动力到计算力的深刻转变。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以数字经济为重要特色的发展新阶段,经济形态的变化对治理形态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数字治理的兴起就是政府对经济社会演变到数字形态的自我适应。

    数字经济与数字社会的发展与运行包括数字技术、数字产业、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技术是前提,没有数字技术的突破,不可能形成数字企业与行业,也谈不上在经济社会中发挥作用;产业是载体,没有数字企业和行业的形成,就缺乏在经济中运行的微观主体,也缺乏适应市场需求的供给主体;经济是基础,没有数字经济的应用,就难于抓住“痛点”与“场景”,难于实现成本收益最优化条件下的持续发展;社会是条件,没有数字社会的拓展,就不可能形成数字化运行的完整“生态”与“链条”,也无法体现数字化运行的优势;而数字政府的打造, 不但是政府转型本身的重要内容,而且对营造数字经济与数字社会健康有序运行的环境,推动数字经济与数字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浙江省把打造数字经济与数字社会作为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为主线,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同时把数字经济与数字社会的联动发展作为有机的整体,把政府转型改革与数字政府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可以说,前一阶段数字经济与数字社会的形成与发展为通过数字化手段来应对这一次新冠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态势提供了基础,而数字化手段的应用不但使应对效率大大提高,也推动了数字经济与数字社会新的发展。

    以数字经济治理模式助力疫情后经济复苏发展,根据对数字经济与数字社会的发展规律的分析,结合对各地目前防控疫情与复工复产的实践的考察,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非常重要:



控疫情:数字赋能助力精细防疫,破解动态管控

    数字赋能助力精细防疫,打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一方面,利用数字化技术加强疫情防控,破解防控“靠嘴靠手”和“表哥表姐”问题。强化“健康码”及其国际版的动态更新和精准使用,以“疫情图”“复工图”等技术科学推进复工复产,实现“一次申报、全域通用、动态管理、分类管控”的效果。另一方面,从封闭式管控转为精密型智控,破解人员动态管控难题。整合数据网,实现信息动态监测与数据实时共享,用大网络“守好门”、用大平台“看好门”、用大系统“管住人”、用大数据“找到人”。

    打造疫情防控一体化平台,完善信息作战“操作系统”。一是健全疫情防控大数据平台,打造数字化作战的“操作系统”。实现数据集中整合、物资统一调配、态势实时掌控、事件综合指挥,以强有力的数据分析手段支撑高效率的指挥防控。二是全面提速公共数据平台2.0建设,推进公共数据的开放共享与创新应用,规范数据开放共享的格式、标准和程序,科学界定大数据用户隐私、使用权属等问题。


优治理:以数字“智治”促治理,创新数字化服务模式

   以“智治”促治理,加快打造“整体智治”现代政府。一方面,加快数字化建设,提升数字治理效能。拓宽智慧城市公民身份体系的应用范围,打通“市民卡+健康码”系统,从疫情防控拓展至平安城市、应急管理、养老医疗、智慧社区、智能出行等公共事务领域。另一方面,突出数字化服务,提升政务服务便捷性。全面推行“网上办”“掌上办”,实现相关事务在线解决。

    强化“一网通办”功能,将数字治理下沉到社区。一是推动“非接触”办理、“不见面”审批,推广云招商、云签约,推进联系客户“不见面”、洽谈引资“不出门”、签约项目“不碰头”;推广网上收件、网上审批和网上出件;推广在线招标投标和远程异地评标,实现全流程电子化。二是数字赋能基层组织,推进社区立体化监控、精细化管理。推动智慧应用场景继续向社区下沉,以网格化为基础推进基层治理数字化。


促消费:以促消费为重点稳需求,促进疫情后消费市场复苏

   以促消费为重点稳需求,发展数字消费新模式、新业态。一方面,紧跟数字消费新热点,拓宽智能消费新领域。扶持疫情期间涌现的新零售、线上文娱、在线教育等新兴业态和“宅经济”“云逛街”“网上菜场”“无人超市”等无接触式消费模式。另一方面,促进疫情后消费市场复苏,提振消费促进经济增长。制定发放消费券等提振措施。

   激发健康消费新潜力,开拓农村消费新市场。一是推广“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发展“互联网+家庭式”共享养老。包括预约挂号、远程会诊、分时段诊疗、检查结果互认和药品配送,居家养老、社区照料、智慧家政等。二是大力开拓农村消费市场,进一步提振农村消费。补齐农村网络消费短板,畅通农村数字消费渠道,实施网络消费下乡工程,拓展农村数字经济新途径。


强产业:发展数字经济新模式,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打造数字经济新增长点,发展数字经济新模式。一方面,加快形成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体系化布局。加大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和区块链等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市大脑、工业互联网、“5G+4K”等技术应用。另一方面,积极发展数字经济新模式,推动数字产业集聚发展。推动实施一批智能制造、无人配送、远程医疗、智慧养老、在线教育等新兴产业技术项目,建设一批数字化新业态集聚区,通过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数字化运行推动数字与经济深化融合。

   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多措并举推进企业“上云”。一是加快生产模式变革。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加快传统制造装备联网、关键工序数控化等数字技术改造升级,提升数字制造、智能制造水平,实现精益生产、精细管理和智能决策。二是推进企业“上云”,融入产业互联网生态。鼓励企业从云上获取资源和生产性服务,推进企业设备“上云”和业务系统向云端迁移,从企业主导模式向共享制造、个性化定制等消费者主导(C2M)模式转型。


降成本:帮助企业降低经营成本,创优财政税收政策环境

   降低企业用能成本,减轻社会保险缴纳压力。一方面,缓解企业用能成本压力,降低企业用电、用气、用水、用房成本。对部分受疫情影响生产经营确有困难的企业,落实“欠费不停供”措施,在疫情结束后补缴用电、用气、用水等各项费用。对部分承租国有企业经营性房产的支付困难企业,考虑延期收取或减免部分房租。另一方面,减轻企业缴纳社保和公积金压力,酌情缓缴或降低缴存比例。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企业,可缓缴企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单位缴费部分。

    加强财政扶持力度,创优税收政策环境。一是强化财政帮扶力度,给予财政贴息支持。对涉及防疫生产、交通运输、公益捐赠等企业给予贷款优惠和贴息支持。二是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推广“非接触式”办税缴费服务。对部分受疫情影响不能按期缴纳税款的企业,减免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延长税款缴纳期限。对涉及防疫生产、交通运输、公益捐赠等相关企业,优先落实税费减免政策,在增值税留抵退税过程中予以政策支持。


强金融:多渠道提供金融扶持,提高产融对接平台服务水平

   多渠道提供金融扶持,加大信贷精准纾困力度。一方面,完善民生领域金融服务。银行应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物流运输、文化旅游等行业、企业,积极提供续贷、展期、减免逾期利息等支持。对参加疫情防控工作人员、住院治疗或隔离人员给予适当的信贷政策倾斜,合理延后信用卡、住房按揭等还款期限。另一方面,多渠道提供金融扶持,降低企业信贷融资成本。运用供应链金融、知识产权质押、商业保理等融资方式扩大对企业的融资供给,为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和企业提供金融差异化服务。

    优化产融对接服务,提升金融服务可获得性。一是提高产融对接平台服务水平,提升金融服务效能。二是创新线上金融服务业务,提高线上金融服务效率。丰富“非接触式”金融服务渠道,提供安全便捷的“不出门”数字化金融服务。


稳就业:数字赋能复产复工,加大稳岗稳就业力度

   鼓励业务系统“上云”,推广线上远程办公。一方面,积极打造网上办公平台,提倡线上办公。另一方面,鼓励业务系统“上云”,数字赋能复产复工。支持企业运用智能通讯、远程协作、视频会议等方案恢复正常生产运营,探索虚拟云桌面、员工云考勤、线上业务协同、在线文档协同等数字化解决方案满足线上办公需求。

   支持企业稳岗稳就业,优化线上招聘服务。一是加强企业用工保障,稳定企业劳动关系。推行线上供求对接和远程招聘,通过本地挖潜、余缺调剂等手段满足阶段性用工需求。鼓励企业采取调整薪酬、缩短工时、共享用工、轮岗轮休、待岗等方式保留劳动关系。二是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举措,推广线上招聘服务。实现“网上面试、网上签约、网上办理”。




转载于《清华金融评论》(2020年5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