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视点

王义中:认识金融世界至少需要三个维度

日期:2021-03-26阅读:391

作者简介

图片

王义中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仲英青年学者。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2010)、浙江省优秀博士后(2011)、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2019)。曾任浙江省舟山市金融办副主任(2015-2017,挂职)。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字金融和宏观金融。


思考问题的维度会影响决策

至暗时刻,一部讲述丘吉尔部分传记的电影。其中有个情节印象深刻,德国人占领法国后,对英国进行了轰炸,英国国内政治高层大部分声音是希望与德国人讲和,避免进一步战争。丘吉尔面临着巨大的政治压力。有一天,在没有保镖的跟随下,他独自一人走进了地铁。在地铁里,他问民众如何应付德国人。所有民众大声疾呼:反击、反击。每个人脸上洋溢着民族自豪感。

有一年在香港大学访问交流,合作教授约了一位在高盛香港公司工作的一位朋友吃中饭。席间该位高管向我们讲述一件至今令我无法忘怀的事。他说,有位高盛同事,从读小学、初中和高中,全是非常好的学校,大学和研究生也是国内外的著名高校,可见非常优秀。毕业后在高盛工作,但工作2年后自杀了。她的遗书里提到,她从小到大受到了最优秀的教育,但在高盛工作只不过是做做Excel表格和ppt之类,无成就感,人生没有太大意义。

试想,如果丘吉尔只听从了政府高层的意见,看待问题的视角只停留于此,没有走入民众,那么有可能历史会被改写了,也就没有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首相了。如果只是活在上层社会圈中的人,眼界只是在上层社会而已。试想,如果选择自杀的前高盛员工,在读大学期间不只是一味地追求高端大气,把眼界只局限在最优秀的学校等等,如果她在校期间既接受了高大上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教育,又接受了来自某一个基层企业或政府工作人员的信息,那么她有可能更会接受工作中所经受的所有微小细节。

在我看来,对于同一位学生,如果一所大学只追求把学生送往高大上的世界名校,只希望请诺贝尔奖获得者给其做讲座,只希望学生进高端大气的金融机构或权威政府部门,那么这位学生的眼界也不过如此,看问题的视角也只是镜子的一面而已。一位学生完整人格的塑造、完整知识架构的形成,既需要高端大气思想和理论的熏陶,更需要来自更加微观细节事务的历练。只有这样才能够丰富和增加学生看待问题(或者看待人、看待事)、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维度,降低做决策或选择的单维度甚至“走极端”而产生的风险。因此,一方面需要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讲座,另一方面也需要来自白手起家的成功企业家的讲座。一方面需要学习经济学理论,另一方面也需要到企业或机构调研学习。

认识金融世界的三个维度


完整认识金融世界至少需要三个维度:经济学和金融学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研究方法;社会实践。从第一个维度(我们姑且简称为维度A)帮助我们对金融世界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第二个维度(简称为维度B)帮助用正确、合理的方法认识金融世界;第三维度(简称为维度C)能告诉我们金融世界的真实情况。如果只具备其中某一个维度,实际上很难对金融世界有个全面并有高度的认识。例如,如果有第一个维度和第二个维度,但没有第三个维度,那么对金融世界的认识可能只是停留在概念认识或学术文献中。大多数金融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都会具备第一个和第二个维度,只是程度深浅问题。虽然博士生接受了严格的学术训练,但更多只是从文献中回答了金融世界为什么是这样。因此,要完整认清金融世界,需要三个维度相加A+B+C,同时具备三个维度。


第一个维度A是形成经济学和金融学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可能来自于书本学习、课外阅读和学术讲座等。如果你没有了解过任何与金融有关系的知识,问你什么是数字金融,估计你很难回答。或许会说,数字金融就是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将业务放在互联网上。你可以到书店里浏览一些与数字金融有关系的书籍,对数字金融的基本概念有了一些了解,再听些讲座,加深了对数字金融行业的认识。再走访做数字金融的企业,与他们交流,真正了解了这个行业的一些真实情况。所以,对于数字金融一点理解的过程,离不开书本、讲座、调研和学术研究等。我想,通过这些方式,从不同的角度或维度或视角,才能丰富对数字金融行业的认识。对于一种新事物,对于一个行业的理解,对于一个人的熟悉等等,都是源自于从不同维度的碎片化信息。当这些碎片化的信息积累到一定程度,借助抽象的归纳总结,会将碎片化信息转化为规律性的东西。

大学里的讲座有学术性和实务性。学术讲座能让我们知道作者在做什么,作者是如何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如果能完整地听懂一场学术讲座,那么对于分析问题的逻辑思维是会有很大帮助。然而,实务性讲座能为学生提供一个不同于书本的另外一个视角看待经济或金融世界,丰富思考问题的维度,对于未来的理性决策会起很大作用。例如,如果我们仅停留在公司金融和资产定价,可能觉得金融世界很完美、很美好、很高大上。然而,当我们了解了普惠金融后,我们发现这个世界原来并不是很完美,还有太多的真实需求没有得到金融服务。

第二个维度B是掌握金融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尤其是实证金融的研究方法。方法即工具,具有普适性,可以用在分析不同的问题上。例如,如果你需要回答这样的问题:“好人的智商会比较高?”,于是你找到权威机构颁布的“好人榜”,然后请这些好人做个智商测试。结果你分析这些数据发现这些好人的智商平均值是95分(假设满分100分),所以最后你得到的结论是“好人的智商普遍很高”。这里的问题是所选的样本只是“好人的样本”,而且结论只能适用于这部分样本,无法外推。

畅销书《追求卓越》 精挑了麦当劳、强生、惠普、爱默生电气、波音等成功公司,发现这些成功公司成功的秘诀有:崇尚行动、贴近顾客、以人为本、坚守主业、组织单纯等。罗维森在《光环效应》中批评了该项研究,他将《追求卓越》中提到的样本期间向后推了10年,发现这些成功公司在这期间表现并不令人满意。

第三个维度C是了解真实金融世界是如何运行的。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有一句著名的名言:如果99%的经济学论文没有发表,世界照样会发展成现在这个样子。这句话看似有些极端,但在某种程度上却反映了经济学学术研究的部分事实。例如,研究货币政策而从没有与相关政府部门交流过实际是如何运作,大多数文献只是从文献中来到文献去(注:我曾经也是这样,惭愧惭愧),只有认识问题的第一个维度,对货币政策的认识只是停留在基础知识这个维度上。纵然用了最复杂的、最高端的技术或方法,但由于与实际的脱节,得到的结论往往有些苍白无力。

这么多年来,参加过无数场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毕业论文答辩,大多数题目中规中矩,无可挑剔。研究互联网金融的,问学生们:你们去互联网公司了解过吗?答案是没有。研究基金经理激励机制问题,问学生们:你们与基金经理聊过吗?答案是没有。研究银行风险承担行为,问学生们:你们到银行去调研过吗?答案是没有。好吧,不用举例子了。是的,我们需要读经典和前沿学术文献(即第一个维度A),培养学生们的逻辑思辨能力,我们也需要掌握最前沿的方法(例如大数据、机器学习等,即第二个维度B),但我们不能缺少第三个维度C。
我们也不能完全责怪我们的博士生们。本科和硕士阶段已经将整个经济学和金融学的知识框架搭好了,那到博士阶段学什么?将原有的知识数学化、模型化,越难越好。结果博士生们整天熬夜躲在房间里推导经济学、金融学、计量经济学等高难度数学公式,压根没有时间关注现实世界发生了什么。实际上,并不需要所有人做纯粹的理论研究,而且学术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只是靠推导数学公式能形成,掌握好研究方法,读懂学术文献,写好的学术文章,也能够形成比较强的学术逻辑思维。

有一句绝对是真理的名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然而,并不能一味强调实践而不需要理论,恰恰相反,只有先接受过严格、严谨学术思维或理论训练,然后才能从实践中提取问题。如果只有实践经验,很多人很难提炼出金融理论问题,因为没有接受过金融理论或思维训练。一个团队中最好的组合方式是既有人接受金融理论、思维训练,也有人懂得具体实践运作。或者,具备金融理论思维的人不断实践。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但若只是感觉最高层,但无成千上万块的石头垒砌,何来高峰?